網絡的蓬勃發展,開啟了全民狂歡的社交媒體時代,也開啟了讓企業家們頭痛的“危機2.0”時代。
消費模式正在轉變,消費者們了解品牌的方式也在改變。拿出手機,消費者能在各種搜索引擎搜索到品牌信息。而在國內最大搜索引擎百度上搜索家具品牌,后面跟上“投訴”或是“曝光”等關鍵詞,就能夠輕松地搜索到相關的負面新聞報道或網友評論。在定制家具領域,這種現象則更為嚴重。
2016年,宜家因為索命柜事件一度負面纏身,直至今日還沒有打破負面魔咒。國內不少知名家具企業也不斷被曝出負面新聞。但是,那些被曝光被投訴的企業,還是穩穩矗立在家具市場上,有的還在快速發展中。
這讓不少業內人士都有些看不懂了:到底應該如何看待企業頻繁被曝光負面新聞的現象?
企業被曝光都有哪些原因?
不可否認,媒體的曝光對消費者來說是一面鏡子,也是檢驗一個企業是否可靠的一個參考指標。
搜索了一些企業被曝光的新聞,我們發現,首先,部分被曝光企業確實在生產、管理、推廣、銷售的某一個環節中存在問題。如宜家被曝光的幾款危險產品,就存在質量不過關或安全提示不醒目的問題,確實給消費者造成了財產甚至生命損失,也為國內消費者敲響了警鐘。
而最近兩年一度引發熱議的環保新規,也給家具行業帶來一次大洗牌,媒體隔三岔五就要報道企業被罰、關廠、老板跑路之類的消息,讓諸多看客惶恐不安。
被曝光量較高的還有電商平臺產品圖片和實物不同、產品運輸過程中物流不到位、產品售后服務跟不上等問題。
對于此類負面消息,企業應盡快查漏補缺,以免后期造成更大的損失。
媒體自身有時也要擔負一部分責任。如今,即使傳統媒體的報道有時也不甚規范,再加上現在又是一個全面開放的自媒體時代;ヂ摼W占據大部分新聞流量,部分媒體為了搶占先機搶各種熱點和噱頭,將市場常態揪出來當作典型的不在少數。而不同領域的社交媒體,在報道同一件事的時候,也會有各自的角度偏差。不明真相的消費者自然也就跟著聽風就是雨。
消費者沒有和企業達成良好溝通,事后苛責企業同樣是造成投訴量倍增的原因之一,如家具尺寸沒有提前確定、不問清產品細節而是憑空想象、顏色與實物或圖片不符等。消費者在消費者過程中苛責商家、廠家,雙方常常鬧得不愉快。如果企業事先未能規范銷售流程,開通高效、靈活的售后服務渠道,或對消費者冷處理,就很有可能被貼上“無良商家”的標簽。
如何應對輿論風暴?
巴菲特說過,樹立良好的聲譽需要二十年的時間,而毀掉它,五分鐘就足夠了。在如今,這個現象更是被放大到極致。當一個企業陷入輿論風暴,其一舉一動都被放在大眾的顯微鏡下,稍有不慎就會全軍覆沒。
企業應如何在網絡時代生存?首先,企業要做好自己,不光是要把控產品質量,企業管理也要到位,如品牌推廣、產品核心定位、終端門店形象管理等各項事宜,都應有良好執行。企業家需密切關注各項新規的出臺,在產品宣傳時要注意遵守廣告法,從源頭遏制負面新聞的產生。
當負面輿論席卷而來時,任由其發酵也不是好事。企業必要時還需盡快辟謠控制輿論,避免以訛傳訛,在消費者心中留下被歪曲的形象。
如果的確是因為企業自身的疏漏造成負面報道,那么企業家必須要清楚,危機面前不裝睡是一個優質品牌的基本素養。誠實地承認問題并改進,比用謊言搪塞更有積極作用。
另外,企業也最好提前準備好相關危機預案進行演練?刂戚浾,時間就是一切。
對消費者來說,還應綜合理性地看待各方媒體報道,不能三人成虎,更不能被一些不正規的媒體平臺煽動情緒,單憑幾句話就給一個品牌貼上標簽。
而對經銷商來說,評判一個品牌的優劣,跟這個品牌到底有多少負面新聞,其實已經沒有太多關系了。畢竟,比媒體報道更可靠的判斷,常常來自在商海中沉浮多年的經銷商群體的集體體驗。